成渝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博览会将于2023年3月21日-23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同期将举办重庆汽车行业第34届年会及系列会议论坛。
届时,中信科智联将携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及智能网联汽车方案亮相展会,诚邀各界人士展期莅临中信科智联展台参观交流,共同探讨车联网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
企业介绍
中信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原“大唐高鸿智联”)是中国信科集团旗下专注于C-V2X车联网标准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集团车联网产业的骨干载体,并于2022年完成A+轮融资。
依托集团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中信科智联从2012年即开展我国核心知识产权的C-V2X(LTE-V2X和NR-V2X)技术标准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拥有完整的C-V2X端到端产品系列及车路协同解决方案,是C-V2X车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
中信科智联基于集团自研芯片的车规级模组、车载终端(OBU)、路侧设备(RSU)、路侧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站等硬件产品,基于自研模组的LTE-V SDK开发包,ITS协议栈、C-V2X车载应用软件(gSentry)、车载终端人机交互APP、CA安全验证平台、车路云协同平台等软件产品和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市场;自研车规级通信模组已量产并实现车载前装市场突破;基于智慧高速、城市道路、智慧园区、智慧出行、智慧港口、智慧矿山、智慧机场、智慧隧道等解决方案已在逾50个不同项目完成部署应用。
基于自有产品和方案的广泛应用,中信科智联已向市场提供基于C-V2X网络规划优化、高精度定位、测试联调督导、技术咨询等培训和服务。
我们期待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共同推动C-V2X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化落地。
英文介绍
CICT Connected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Co., Ltd(formerly Datang GOHIGH ICT)is a high-tech enterprise under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roup, which focuses on C-V2X standards researc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services. It is the backbone carrier of CICT''''s Internet of Vehicles industry,and completed A+ round of financing in 2022.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of CICT in the field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CICTCI is committed to the pre-research,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of C-V2X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current LTE-V2X and subsequent NR-V2X) from 2012. AS the C-V2X leading company, CICTCI has a complete Cooperative Vehicle Infrastructure System (VICS) solutions and end-to-end product series.
CICTCI has widely provided domestic leading C-V2X products, solutions and services to the market. The products cover automotive-grade C-V2X communication module based on CICT self-developed chips, On Board Unit (OBU), Road Side Unit (RSU), roadside multi-sensor fusion sensing station , as well as solutions and software products such as LTE-V SDK Development Kit, ITS Protocol Stack, C-V2X application software(gSentry),LTE-V APP, CA Security Verification Platform and C-V2X Cloud Collaboration platform, etc.; The self-developed automotive grade C-V2X communication module has been mass produced and achieved a breakthrough in the vehicle front loading market. CICTCI has completed more than 50 deployments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 scenarios such as Intelligent expressway, urban road, smart park, smart travel, smart port, smart mine, smart airport and smart tunnel.
Based on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products and solutions, CICTCI can provide the market with C-V2X network planning optimization, high-precision positioning, test joint commissioning supervision, technical consultation and training services, etc.
CICTCI is looking forward to cooperating with the industrial chain partner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V2X in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部分参展产品
01.车规级 C-V2X通信模组系列
DMD3A通信模组是基于中国信科集团自研芯片研制的C-V2X车规级模组,具备车规、自主、开放、灵活等特点,采用Open CPU架构,可满足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各类应用对C-V2X设备的软硬件开发需求。
02.C-V2X前装解决方案
中信科智联在C-V2X智能网联前装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拥有全栈式C-V2X前装解决方案,基于公司核心产品DMD3A模组已形成面向乘用车、商用车等不同车辆类型的通信域控制器解决方案”。方案集成C-V2X直连通信和4G/5G移动蜂窝通信功能,可实现车车(V2V)、车路(V2I)、车云(V2N)协同等功能,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满足量产车型对车联网安全应用和T-Box应用的业务需求。
03.智能车载终端系列(OBU)
▉ VU4000系列OBU
VU4000系列OBU是基于C-V2X技术开发的智能车载通信终端,该产品支持LTE-V2X PC5和4G/5G Uu双模通信,可帮助车辆实现车与车(V2V )、车与路(V2I)、车与人(V2P)、车与云(V2N)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该产品同时还提供了多种车端通信扩展接口与应用二次开发能力,可广泛适用于各类智能网联汽车V2X应用场景开发。
04.VU40E4系列OBU
VU40E4系列OBU是基于C-V2X技术开发的多功能一体式车载通信终端,该产品除了具备LTE-V2X PC5和4G Uu通信能力以外,还内置集成标准ETC通信单元,可通过一台设备实现V2X安全应用与ETC电子收费功能。此外,该产品采用全内置天线设计,外形小巧、安装便捷,可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多样化业务与目标用户需求。
05.智能路侧设备系列(RSU)
RU3100E/5000E系列RSU是基于C-V2X技术开发的多功能路端通信终端,该产品支持LTE-V2X PC5和4G/5G Uu双模通信,作为智能道路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主要用于实现路侧设施与车辆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以及路侧到云平台之间网络连接功能。该系列产品还支持多种扩展接口,以及应用二次开发能力,可广泛适用于城市、高速、隧道等各种应用场景需求。
06.C-V2XADAS融合型域控制器解决方案
中信科智联在C-V2X前装解决方案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拥有全栈式C-V2X前装解决方案,其中自主研发的网联式ADAS域控制器解决方案是国内第一款将C-V2X与单车视觉、毫米波感知进行融合的域控制器方案。支持C-V2X直连通信,可实现车车(V2V)、车路(V2I)协同,并集成前向视觉和雷达处理功能,将V2V、V2I感知结果直接引入车辆运动轨迹规划、线性控制算法中,在车辆视觉感知性能下降的特殊场景中,如:横向车辆切入、十字路口建筑物遮挡、雨雾天气等,实现网联式高级驾驶辅助功能的扩展和增强,例如网联式自适应巡航CACC(在传统ACC基础上,增强以绿波车速通过路口,以及红绿灯自动启停等功能)和网联式自动紧急制动CAEB(在传统AEB基础上,增强交叉路口、静止物体、鬼探头等场景的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等。
应用案例
《重庆G5021石渝高速涪丰段车路协同智慧高速》
G5021石渝高速是重庆重要的骨架公路网之一,是改善三峡库区交通条件、促进库区发展的重要建设路段,是全球地质、气象条件最复杂的典型公路。G5021石渝高速——涪陵至丰都段(涪丰路段),该路段所处区域地质、气象条件复杂,包含隧道群、特大桥、急弯、急下坡、多雾、积水、上下行车道分离等多种影响交通安全的不利因素,桥隧比高达47%以上,能充分代表高速公路需要应对的多种复杂交通场景。
中信科智联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旗下中交资管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了截止目前全国里程最长、路况最复杂、场景最齐全、系统最完整的C-V2X智慧高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实际在运营的C-V2X高速公路。该项目是响应交通运输部新基建政策、重庆市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重庆市交通强国试点重点项目,也是重庆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覆盖双向近130公里,使用350余台C-V2X RSU,400余套路侧感知、计算、显示设备,实现包含隧道等区域的C-V2X网络全覆盖、定位全覆盖、重点区域感知全覆盖。有效的保障了异常情况的快速发现、快速通知、快速处置。
该项目旨在提升出行安全,全面实现道路状况的可视、可测、可控,保障安全行驶和高效出行,成功部署充分验证了高速公路车路协同改造中的利旧方案,是“老路”智慧改造升级的典型,同时也为智慧高速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树立了行业标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未来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当前,物联网(IoT)技术领域充释着各种标准,像NB-IoT、LoRa、SigFox等,他们正通过各自擅长的技术和应用抢夺IoT风口,以争取在这片广阔的市场上取得优势。
这里写图片描述
NB-IoT是由电信标准延伸而出的,主要是由电信运营商支持,而LoRa则是一个商业运用平台,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商业运营的模式:NB-IoT基本是由电信运营商来把控运营,所以使用者必须使用它的网关及服务,而LoRa就量对开放一些,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商业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技术层面上来看,NB-IoT和LoRa的差异其实并不是很大,属于各有优劣。而相对于某些领域,国内有一些用户在并行使用这两种技术和网络。NB-IoT相对而言是受限于基站的,而LoRa则要加入一个网关相对简单容易,并且总的来说价格要比NB-IOT低廉。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增加不同的网关覆盖。所以从覆盖程度上来说LoRa的覆盖程度可能比NB-IoT更广一点。
LPWAN又称LPN,全称为LowPower Wide Area Network或者LowPower Network,指的是一种无线网络。这种无线网络的优势在于低功耗与远距离,通常用于电池供电的传感器节点组网。因为低功耗与低速率的特点,这种网络和其他用于商业,个人数据共享的无线网络(如WiFi,蓝牙等)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广泛应用中,LPWAN可使用集中器组建为私有网络,也可利用网关连到公有网络上去。
LPWAN因为跟LoRaWAN名字类似,再加上最近的LoRaWAN在IoT领域引起的热潮,使得不少人对这两个概念有所混淆。事实上LoRaWAN仅仅是LPWAN的一种,还有几种类似的技术在与LoRaWAN进行竞争。
概括来讲,LPWAN具有如下特点:
• 双向通信,有应答
• 星形拓扑(一般情况下不使用中继器,也不使用Mesh组网,以求简洁)
• 低数据速率
• 低成本
• 非常长的电池使用时间
• 通信距离较远
LPWAN适合的应用:
• IoT,M2M
• 工业自动化
• 低功耗应用
• 电池供电的传感器
• 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抄表,街灯控制等等
LoraWAN和Lora之间关系
虽然一样是因为名字类似,很多人会将LoRaWAN与LoRa两个概念混淆。事实上LoRaWAN指的是MAC层的组网协议。而LoRa只是一个物理层的协议。虽然现有的LoRaWAN组网基本上都使用LoRa作为物理层,但是LoRaWAN的协议也列出了在某些频段也可以使用GFSK作为物理层。从网络分层的角度来讲,LoRaWAN可以使用任何物理层的协议,LoRa也可以作为其他组网技术的物理层。事实上有几种与LoRaWAN竞争的技术在物理层也采用了LoRa。
LoraWAN的主要竞争技术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今市场上存在多个同样使用LoRa作为物理层的LPWAN技术,例如深圳艾森智能(AISenz Inc.)的aiCast。aiCast支持单播、多播和组播,比LoRaWAN更加复杂完备。许多LoRaWAN下不可能的应用因此可以实现。
Sigfox使用慢速率的BPSK(300bps),也有一些较有前景的应用案例。
NB-IoT(Narrow Band-IoT)是电信业基于现有移动通信技术的IoT网络。其特点是使用现有的蜂窝通信硬件与频段。不管是电信商还是硬件商,对这项技术热情不减。
关键技术Lora简介
LoRaWAN的核心技术是LoRa。而LoRa是一种Semtech的私有调制技术(2012收购CycleoSAS公司得来)。所以为了便于不熟悉数字通信技术的人们理解,先介绍两个常见的调制技术FSK与OOK。选用这两个调制方式是因为:
1.这两个是最简单、最基础、最常见的数字通信调制方式
2.在Semtech的SX127x芯片上与LoRa同时被支持,尤其是FSK经常被用来与LoRa比较性能。
OOK
OOK全称为On-Off Keying。核心思想是用有载波表示一个二进制值(一般是1,也可能反向表示0),无载波表示另外一个二进制值(正向是0,反向是1)。
在0与1切换时也会插入一个比较短的空的无载波间隔,可以为多径延迟增加一点冗余以便接收端解调。OOK对于低功耗的无线应用很有优势,因为只用传输大约一半的载波,其余时间可以关掉载波以省功耗。缺点是抗噪音性能较差。
这里写图片描述
FSK
FSK全称为Frequency Shift Keying。LoRaWAN协议也在某些频段写明除LoRa之外也支持(G)FSK。FSK的核心思想是用两种频率的载波分别表示1与0。只要两种频率相差足够大,接收端用简单的滤波器即可完成解调。
对于发送端,简单的做法就是做两个频率发生器,一个频率在Fmark,另一个频率在Fspace。用基带信号的1与0控制输出即可完成FSK调制。但这样的实现中,两个频率源的相位通常不同步,而导致0与1切换时产生不连续,最终对接收器来讲会产生额外的干扰。实际的FSK系统通常只使用一个频率源,在0与1切换时控制频率源发生偏移。
这里写图片描述
GFSK是基带信号进入调制前加一个高斯(Gaussian)窗口,使得频率的偏移更加平滑。目的是减少边带(Sideband)频率的功率,以降低对相邻频段的干扰。代价是增加了码间干扰。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实验发现:学习Lora调制技术的一些准备及发现
然而,对于“悠久历史积累”和高安全、易部署等综合优势的LoRa阵营来说,最近几年里,在技术和落地方面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真正的规模、解决行业客户的切实问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那么,究竟是技术壁垒突破较难?产业链生态不健全?亦或者是商业模式限制了从业者对市场规模的想象?对于LoRa产业链的广大从业者而言,找到制约LoRa技术大规模发展的瓶颈,并联手产业合力突围对推动产业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从建党起就强调国际主义的原则,并长期接受了苏联的财政援助。不过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苏交往的过程,深深感到苏联领导人从来把本国利益放在第一位,援助兄弟党时又要求他们服从自己的外交需要。在二十多年的中国革命斗争中,苏联援助中共的钱款只有几千万美元,远少于对国民党的贷款(如抗战期间对国民政府的贷款就有2.5亿美元)。东北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援助东北解放区的武器,几乎都是以“借花献佛”的方式提供缴获的日本关东军的装备,而提供汽油、布匹等物资则要以易货的方式,用东北产的粮食等物来交换。当年苏联对中共方面的这些援助虽然是可贵的,却称不上慷慨大方,并掺有民族利己主义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前夕,斯大林虽然向“兄弟党”中共表示愿意提供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帮助,却要以“明算账”的方式计价和付款。1949年初,苏共代表米高扬到西柏坡访问时,毛泽东提出希望苏联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说明将来连本带息一并偿还。同年6月下旬,刘少奇到达莫斯科,斯大林在当天会谈中就说愿意提供3亿美元贷款,年息为1%,分5年交付,付清后归还期为5年。1950年2月,毛泽东在访苏期间同苏联签订同盟条款时,正式达成这笔贷款协议,主要用途是解决解放军急需的武器,其中一半是用于购买准备解放台湾的海军装备。此项贷款归还期短,对新中国的财政也是一个压力。当时毛泽东在党内通报中说明对苏联提出的借款额较少,是因“多借不如少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近代中国因外债沉重而在经济上受制于人的教训。
中苏的贷款协议尚未签字时,我国因刚建国之初的军事斗争和恢复经济的急需,就把1950年度的6000万美元贷款中的4000万用于购买建立航校所需的飞机和器材,还购买了高射炮、 汽车 、降落伞、钢轨、汽油等。此时解放军各部队还普遍使用战争期间缴获的“万国牌”杂式武器,全军550万人仅有2万多辆缴获和外购的 汽车 (此时全国也只有6万多辆进口 汽车 ),军工业连迫击炮都造不好,同时又因财政困难,只能为新建的空军和防空部队购买装备
1950年6月下旬,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借此机会武装干涉朝鲜,并派海军控制台湾。按毛泽东的说法,这相当于在朝鲜、台湾和越南形成了对中国“三把刀”的威胁,国内不得不进行对美作战的准备。当时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工业产值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半。作为第二强国的苏联与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更是同美苏两国存在着悬殊的“代差”,从下表中就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附表)1950年中、苏、美三国经济实力对比国民产值(GDP)钢产量发电量 汽车 数量中国155亿美元60万吨45亿度6万苏联900亿美元2730万吨918亿度250万美国3001亿美元8784万吨3880亿度5000万
1950年10月上旬,美军越过三八线北进,朝鲜形势危急,苏朝方面都希望中国出兵参战。由于现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器和财力的较量,中共中央在准备参战时理所当然地向苏联提出了提供武器装备的要求。斯大林表示同意时,却又提出要中国付款的问题,这让当时经济极为窘迫的新中国感到出兵非常困难,就此也引发了中苏之间的反复交涉。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时中苏之间的武器交易和付款问题,两国都长期保密,因此后来引发了中国 社会 上的一些不实传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公布了一些 历史 资料和当事人回忆录(不过也有些记忆不准确),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联邦又解密了朝鲜战争的档案。当时笔者曾多次采访过抗美援朝战争时为毛泽东担任俄文翻译和中央研究室主任的师哲,并在1992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过对其所购的俄罗斯档案复印件的查核研究,再加上回国后查阅的 历史 资料,深深感到中国争取苏援武器的过程非常不易。这不仅说明求人之难,同时还表明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为减少我国付出的战争代价,真是煞费苦心。
据中国方面的档案证实,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起草了一封给斯大林的电报,其中说中国同意出兵朝鲜,并开列了所需武器弹药的清单。因当时中共中央领导内部意见未统一,还要再讨论出兵问题,这封电报没有发给莫斯科(因此在俄罗斯档案中查不到)。10月5日,中共中央首次做出了出兵援朝的决定,毛泽东在10月8日又起草了志愿军向朝鲜出动的命令。同日,周恩来和林彪根据中央要求飞往苏联,主要是争取苏联如约出动空军支援,同时也要求苏联提供武器装备。
此次陪同周恩来去苏联并担任翻译的师哲向笔者说,他们在10月11日到达黑海边的索契附近见到斯大林,周恩来亮出的是“两种意见”,首先说中国出兵很困难。双方谈了一天,斯大林在苏联空军出动的问题上却不肯履行原来的承诺,因而周恩来表示很难出兵,也没有提交所需武器弹药的清单。斯大林因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战争所需的各种武器,却未讲清付款形式。时任翻译的师哲回忆说:“我们和苏联谈判时,只谈到军火的数目,而没有谈军火的价格。”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过惯了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对商品经济很不熟悉,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一向以办事精细著称的周恩来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私下对师哲说:“我们接受苏方的军火,是作为他们对抗美援朝的贡献而接受的。”这等于是中国出兵,苏联出钱。长期在苏联生活过的师哲却回答说:“根据我对苏联的了解,他们办具体事情的人不会同意我们不付钱的想法。”(师哲:《在 历史 巨人身边》第50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果然,苏方随后提出付款问题,而且是斯大林本人的主张。
周恩来从黑海边回到莫斯科,10月13日接到毛泽东的电报,里面表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而且认为“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尽管斯大林又限定苏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不能配合志愿军入朝参战,中共中央经重新研究后还是决定参战。毛泽东还特别谈到苏联提供军火问题,并询问是租借还是用钱买。电报中认为只要是租借,就能保持用于经济文化建设及一般军政费用的2亿美元预算,从而保持国内大多数人团结。毛泽东还要周恩来在莫斯科再留几天,与苏方重新商定上述问题。
毛泽东提出“租借”方案,应理解为其中大有深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英、苏、中等盟国已基本耗尽可外购的外汇和黄金后,根据《租借法案》向这些一线参战国提供了近500亿美元的武器和物资。除英国出让部分大洋岛屿作为代价,其余在战争中用过的武器因多已损毁或破旧,战后就不要归还原物,而是折算低价索要还钱(如美国对苏联的109亿美元的租借物资要求归还26亿美元,苏方只象征性还了3亿美元)。美国“租借”给国民党军的16亿美元的武器,大部分未用于对日作战而被用来打内战,美方后来干脆未索要(蒋介石逃到台湾也没法归还)。毛泽东提出“租借”概念,恰恰是援引二战时的例子,这样在援朝作战时用过的苏联武器到战后就不用还多少钱款。
斯大林从减少苏联的经济负担出发,不肯同意采取租借武器的形式。他提出的最后条件是军火费用可算作苏联对华的“信用贷款”。10月14日,莫洛托夫在同周恩来商谈时承诺,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即中国不需要抵押品,还与不还全凭信用。斯大林又考虑到中国经济极为困难,自己不能不负担一些战费,因此又提出援朝的武器钱款由双方“共同负担”,即苏联提供的武器“按成本价五折”记账算贷款,年利为1%。
苏联的这种贷款条件,如果按照国与国之间的正常贸易,还算是优惠的,不过按其所宣传的“无私的国际主义”来衡量,却不够格,还是把本国利益放在他人之上。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看到苏联的这一底线是能争取到的极限条件,虽心中不满,还是表示接受。1970年毛泽东会见金日成时也说过:“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 汽车 队。”(中共中央文献室、中央档案馆:《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第14页。)
1950年10月下旬,入朝的志愿军六个军与敌开战,使用的还是过去缴获的多国旧式武器。因国内没有相应的弹药生产线,军委只好要求各地“打扫仓库底子”,即清理遗留的子弹、炮弹并分类,然后送往朝鲜前线。开战仅几个月后,库存就快消耗光,入朝部队只有全面换装苏式武器,这样才能保障弹药供应。
入朝作战第一次战役刚结束,11月7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就讲到武器问题:“由于人民解放军陆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战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径种类繁多的情况。”为此,电报中特别提出:“我请求您研究一下关于在1951年1月和2月这一时期给36个师供应步兵武器装备的问题。”毛泽东还具体提出应尽快提供以下武器:苏式步枪14万支,步枪子弹5800万发;苏式自动枪26000支,自动枪子弹8000万发;苏式轻机枪7000挺,轻机枪子弹3700万发;苏式重机枪2000挺,重机枪子弹2000万发;飞行员用手枪1000支,飞行员用手枪子弹10万发;梯恩梯炸药1000吨。
看到这个清单,不能不让后人感慨万分!那时的中国连飞行员用的手枪及其子弹都不能自己解决,在这样落后的情况下就敢出兵朝鲜与世界装备最好的美军作战,这需要何等的胆略和气魄!
看到志愿军在朝鲜的胜利和作战艰苦,苏联马上表示可尽快满足要求。11月9日,斯大林回电毛泽东说,1951年1月至2月可将这些装备如数运到中国。第二批入朝的部队即志愿军第19兵团和第3兵团就此便能换装苏式装备,并在第五次战役中参战。
苏联提供的这些武器,仍要“出厂价五折”记账。根据斯大林确定的这一原则,1951年2月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分别代表中苏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协定确定:苏联向中国提供12.35亿卢布的贷款,用于购买中国在战争中所需的军事装备、弹药和铁路器材;中国从苏联的军事订货,包括军事装备、弹药和铁路器材,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在此以前的订货以全价付款;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以后的军事装备与弹药订货以半价付款,铁路器材则以七五折付款。
苏联提供的这36个师的轻武器,基本都是二战期间甚至战前研制的武器,属于苏军正在退役淘汰的旧装备。苏军现役装备的一些新式武器,如SKS半自动步枪(即后来国内仿制的56式半自动)、AK47突击步枪(即后来国内仿制的56式冲锋枪)等都没有提供。苏联已开始装备RPG-2火箭筒(即后来国内仿制的56式40火箭筒),却因怕在朝鲜战场上被美军缴获造成泄密,也没有供给志愿军。这一武器到1955年向中国提供时,彭德怀看到就感慨说,在朝鲜如果有这种武器,打坦克就省力多了。由于缺少反坦克武器,国内兵工厂只好仿制美国二战时提供给国民党军的火箭筒和57、75毫米口径的无后坐力炮,供部队应急使用,因为这毕竟比用炸药包、爆破筒打坦克的效果好得多。
空战对技术装备的性能要求特别高,苏联对华提供的战机还算是比较先进的。1950年苏联空军已大量装备了米格-15战斗机,来华部队也以此种机型为主力,一开始对中国空军出售的却只是米格-9战斗机。该机性能差,作战半径只有200千米左右,如果离机场远一点进行空战就会把燃油耗尽,只能用于城市和要点防空。中国空军验看后认为其性能大大落后于美国的F-84战斗机。苏联顾问反而大发雷霆,说你们竟敢怀疑 社会 主义苏联生产的武器的优越性。斯大林得知此事引发了中国方面的不愉快后,从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战略全局考虑马上表示了歉意,并于1951年5月22日和26日先后两次致电毛泽东指出:由于过去苏联没能向中国提供更多的米格-15战斗机,并估计米格-9战斗机能敌得过美国最好的喷气式战斗机,现在看这是一个错误,这一错误的责任应由苏联来负。作为纠正这一错误的行动,苏联向中国无偿提供372架米格-15战斗机(只收运输费),用以改装中国6个米格-9歼击机师,第一批72架于6月20日前运抵中国,其余300架分批于8月底运抵中国。
接受步兵装备时,由于中方得到的基本都是二战时用过的旧货,还要付半价,一时志愿军中许多人也有埋怨情绪。这些情况反映到斯大林那里后,使这位考虑国际战略全局的领袖不能不有所顾虑。1951年中国从苏联订购的步兵师的装备运到后,因朝鲜人民军的装备不足,将其中3个师的装备无偿地送给朝鲜人民军。斯大林在中国的高风格前也决定有所表示,决定无偿再送给中国20个步兵师的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总共对华提供了60个步兵师的武器,中方除无偿赠送给朝鲜人民军3个师的装备外,另1个师的装备拆散给各军事院校作训练用,实际装备了56个师。国内兵工厂又按苏联提供的图纸和生产技术,仿造出50式冲锋枪、53式步骑枪、53式重机枪等轻武器,共生产了50个轻步兵师的装备。至朝鲜停战时,解放军的106个步兵师、16个炮兵师、2个坦克师和23个航空兵师基本完成了苏式装备的换装,在中国 历史 上第一次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系列化。
根据“边打边建“的方针,抗美援朝期间国内大力加强兵工业建设。志愿军参战第一年所需要的弹药,国内产量只能满足10%左右,到停战时已能自产40%。中国的国防工业,在这场战争中就此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 汽车 一度成为入朝作战最急需的物资,因国内没有机动车制造业而只能求助于苏联。10月间志愿军准备出动时,苏联答应在1950年12月15日以前为志愿军提供3000辆 汽车 ,却难解燃眉之急。11月5日周恩来同苏联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会谈时就催促说:“现时 汽车 第一,坦克、大炮都可以放在 汽车 后。”11月17日周恩来又致电斯大林称,“车辆不足”导致“粮食和冬季服装不能及时运到,部队正在忍饥挨饿”。在苏联答应的车辆一时不能运到时,周恩来提出想先借用苏军旅顺基地的500辆旧 汽车 。斯大林当天便回复说,立即在满洲里车站交付新车,并要求苏联运输部门加快运送。至1950年底,有5000辆 汽车 运到中国。1951年中方又购买1.2万辆,后两年又增大采购量。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共得到 汽车 21728辆,战争中被毁7729辆,受损送回国修理8436辆,停战时所剩不足一半(其中还包括修理后运回朝鲜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部队的 汽车 靠从苏联进口而得到很大增加,主要装备炮兵、海军、空军和其它技术兵种。到战争结束时全军拥有各种 汽车 7.1万辆,平均60人有1辆 汽车 。相比之下,二战期间美英军就基本实现摩托化,平均每4人有1辆 汽车 。战争结束前苏军主要靠“租借”引进美国 汽车 46万辆,加上自产和缴获,达到20人有1辆 汽车 ,达到了“半摩托化”。至1955年,蘇军达到每5人有一辆 汽车 而实现了全军摩托化。中国在1956年建成长春 汽车 厂后才能自产 汽车 ,却因原材料不足长期达不到年产3万辆的设计标准。解放军直至1985年大整编时才取消徒步部队,而实现全部由机动车运送。部队装备 汽车 的数字,也说明了中国的工业底子太薄弱,实现机械化要靠国家的逐步建设而走了漫长的道路。
现代战争除精神、军力的对抗,同时还是经济实力的比拼。新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虽然付出了大量人力、财力,不过靠共产党领导下举国体制的优势,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恢复国民经济,努力增产节约支援战争,在战争期间顺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至1952年年底,中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 历史 最高水平,并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内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使朝鲜前线的物资供应也有了可靠的基础,短缺的部分只是武器,主要靠苏联供应。
从上面的统计可看出,抗美援朝战争虽然造成了国家相当大的财政负担,但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仍高于军费增长速度。从1952年起国内经济建设的投入费用又超过了军费,从而保障了战时国民经济恢复顺利完成。而停战时1953年的国家财政收入,竟是1950年的3倍多,这真是 历史 上的一个奇迹!
在两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花费的直接战费(即不包括国内战备训练和动员的钱款)共6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政府财政支出的13%,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算太大。战时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多数是按“出厂价五折”赊账(约有1/5算是无偿赠送),共记下30亿元人民币欠债(当时折合13亿美元)。
除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元人民币,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离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1958年中国发起指导思想错误的“大跃进”后,因国内副食供应紧张和收购困难不能按贸易合同对苏联交货,在1959、1960年两年间又欠下25亿卢布的商贸债。根据当年主管财政的副总理李先念在《关于1961年和1962年国家决算的报告》中所列举的数字,自1950年以来我国向苏联所欠的外债和应付利息,折合人民币计算总共为57.43亿元人民币。
这笔57亿元的对苏债务,在当时的国家财政支出中占多大比例呢?1959年全国的财政支出为520亿元,1960年为654亿元。至1960年之前,我国对苏联已还债33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已将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债务基本还清。在1954年至1959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向苏联偿还抗美援朝战争的军火欠款约5亿多元人民币,这只占国家年度财政支出的1.5%,并不算很大的负担。
至于1960年以后中国的对苏债务,还剩23亿元人民币(《中国财政统计:1950 1991》第135 136页,财政部综合计划司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在1965年底前全部还清,平均每年还债为4亿元人民币,只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1%左右,而且新疆一个“3号坑”的矿产对苏出口金额就占还这笔债的一半。对这笔债务,苏联曾表示可延期偿还,不计利息。196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曾以专文对此表示感谢说:“由于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1960年供应苏联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苏联同志对此表示了同志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谅解。”至于“反修”斗争后 社会 上广泛传说的所谓“逼债”和对苏还债导致国内挨饿,若仔细考察一下当年的确切数据就可看出是夸张不实之词。 历史 雄辩地证明,抗美援朝战争时的中国获得了军事和经济的双胜利,并没有因这一仗给人民带来某些人所渲染的生活困难。
如果严格地讲,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对朝鲜的所有人力、物力的援助全部是无偿的,而苏联却对援华武器大都要算半价,风格确实不高。不过如同毛泽东所讲的,“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当年苏联对华的最大援助不是那些武器本身,而是派专家顾问传授了技术,使人民解放军的技术水平和中国的国防工业有了一个划时代的提升。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随后国内在战时向苏联订购的一些武器仍继续运来,如已经落后的T-34在翌年装备解放军就达3000辆,空军以米格-15为主的战斗机也超过3000架。彭德怀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国防建设,认为中国除自己无法制造海空军装备外,陆军不要再买苏联的武器。1954年以后,苏联刚上台的赫鲁晓夫为了争取中国的政治支持,开始对华提供现役各型陆军武器的生产技术和图纸。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由苏联援助的工厂以仿造方式形成了“五六”式为主的系列,在轻武器方面迈入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自主生产,并且从仿制逐步走上创新之路。
苏联对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最大回报,是帮助中国建设起了一个工业化基础,并为“两弹”事业最初奠基出了力。在1952年之后,苏联同意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即当年全国传扬的“一百五十六项”),其中斯大林决定了141项,赫鲁晓夫又追加了15项并提升了技术水平,最终落实了150项,其中军工项目44项。1957年10月15日,经赫鲁晓夫排除军方反对而拍板,中苏又达成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苏联对华提供导弹、核弹和米格-21等最新装备的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尽管三年后这一协定被赫鲁晓夫中断(俄罗斯档案证明这是他个人未经中央讨论所做的违约决定),毕竟还是完成了奠基工作。苏方提供的设备并非无偿,却是按成本计价,同时免费提供全套工程项目设计的全部技术,还派了1万多名专家来华以“手把手”的方式传授技术,这种无偿的技术援助对中国是最宝贵的。
回顾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引进苏联武器装备的 历史 过程,人们可以按照毛泽东所倡导的两分法来观察和分析:一方面要看到苏联在装备和技术方面支援了中国,这对抗美援朝战争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苏联领导人又体现了民族利己主义的态度,在某些问题上使中国方面很不愉快。在中苏两国关系友好的时候,人们常提到前者;中苏对立的时候,人们又往往只提后者。这样片面看问题的方式,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当人们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后,对这一问题自然更容易理解。
抗美援朝战争和战后几年间,中国的军事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中也能让人看到建设一个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否则总要有求于人。此外,我国在处理对外交往时不能陷入过度的理想主义,当年的“兄弟党”交往仍要把自己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期望他们有“无私”的帮助,中国人在援外时也要注重互利。邓小平后来提出以国家利益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当年中苏关系的一种反思。
2018年,中国移动将成立“中移智行”公司,作为在交通行业的销售支撑和建设运营主体,以新架构、新面貌,专业力量支撑全国飞联网项目落地。
未来,中国移动将重点打造机载通信、网联无人机、智慧机场三大产品线,打磨可落地、可商用、可复制的基础能力产品。树立起三条主要航线通信覆盖、三个网联无人机应用示范、三个智慧机场应用案例九大行业标杆。
在中国首届飞联网峰会——暨中国移动飞联网产品发布会上,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服务商,中国移动表示,将广泛联合业界合作伙伴,目前已形成包括机载通信、无人机监管、智慧机场等在内的成熟的飞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网络建设方面,中国移动是国内唯一采用卫星+地空网络混合组网的运营商,国内航线以地空通信为主,国外航线以卫星通信为补充。目前,中国移动已搭建完成地空通信骨干网络,技术验证成熟,建设京沪、京广、京蓉三条航线52个基站,常态化飞行达400余架次。
在NB-IoT和5G发展的大优势下,中国移动将陆续与东航、南航、厦航等企业签署航空机载通信框架合作协议,打造互联网+民航全新升级体验,共同开创行业新未来。
据了解,中国移动将通过三大布局,打造一个立体分层的空中的网络覆盖。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知识分.子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至于改.革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在2015年归结为两点:一是起步太晚,等到他上台启动实质性改.革,对积重难返的苏联模式来说为时已晚;二是急于求成,他推动的改.革开始后,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时苏联 社.会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政.治
体.制僵化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国.家带头开创的个人集.权制、任期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斯.大.林模式)全面背离了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原则,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苏联的体.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的集体农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中.央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
在政.治上,有以下特征:
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总.书.记一人,斯.大.林长期独揽党.政军大.权。
2、一.党专.政,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原因有三。第一苏共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政.权。第二,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中也曾有与左.派革.命政党联合执.政,后者退出并武.装反苏。第三,后来阶.级斗.争尖锐,党逐渐对政.府实行高度集中领.导。
3、党.内民.主严重破.坏。苏共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党.政军大.权。1928发生的沙赫特案.件,斯.大.林对苏共.党.内的反.对.派以托洛茨基为首进行了大清洗。苏联的一大批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省委书.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等被克格勃暗.杀,流放,迫.害。个.人.崇.拜极其严重,全党只听斯.大.林一人,全国各地把斯.大.林神化。大清洗的后果极其严重,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部.队由于将军、军师长被清洗,没有战斗力。
在文化上,施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有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斯.大.林亲自审定,才能出版。
官僚腐.败
由于苏联的集.权体.制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使得苏共的官.员和干.部中.饱私.囊与贪.污腐.败严重。以权谋私在各行各业及各个领域泛滥。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勃列日涅夫等中.央执.政者的年老体衰,思想愈加保守僵化,不思改.革进取,使苏联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在国.家中诞生了一批特.权阶层,这个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 300 万之多, 约占全国人口的1.5%。
在苏联强大的官僚体.制下,还形成了以苏共官.员和干.部为首的庞大特.权.利益集.团,从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这一利益集.团也成为了苏联进行改.革最大的阻碍。俄罗斯副总.理曾指出苏联权力过.度集中的集.权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领.导失职
1⑨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对内政.策上,苏联经济学家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为戈尔巴乔夫制定了所谓500天计划,在尚未有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支持下,想利.用短短500天将苏联原来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结果是国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者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生产力下降,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被.迫终止,但此时黑市充斥着美元,卢布已经贬值到接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的劳动节,苏联领.导人在人.民的谩骂声中走下红场主.席台。
对外政.策上,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求助西方社.会,不断让步,放弃东德,以期待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结果以英国首相梅杰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作壁上观,致使苏联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美国向苏联承诺德国统.一后加入北约,美国将停止北约东进的步伐,结果轻易相信了美国的戈尔巴乔夫眼看着继德国之后,波兰、捷克、匈牙利也纷纷蠢.蠢.欲.动计划加入北约。
第28届共.产党大.会上,保.守.派受到少数派沉重打击,叶利钦宣布退出共.产党。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向由于废除一.党治而已经成为敌人的苏联共.产党妥协,任命了亚佐夫等大批保守强.硬派为政.府高.官(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导致自己的亲信盟友,已经通.过KGB(苏联情报机.构)嗅到政.变危险的谢瓦尔德纳泽外.交.部.长愤怒离开政坛,并在辞职时痛斥戈尔巴乔夫和整个苏联政.府。
经济
经济崩溃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苏联领.导层竭力回避改.革,经济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废,致使经济发展迟滞,远远地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战略均衡的态势逐渐被打破,并且苏联的实际军费开支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而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多,这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下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粮食不如进口粮食便宜,农产品的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战后到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指标呈逐年递减态势,苏联经济的各项指标也都出现速度递减规律。例如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50年代平均增长10.3%,60年代平均增长6.8%,70年代平均增长4.9%,80年代经济增长率继续下跌,到90年代则出现负增长。
苏联政.府的秘密报告指出,卢布出现严重贬值、老百.姓购.买力严重下降,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要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起一望无际的长长队伍,甚至苏联民众在商店和超市里已经无法买到必要的商品了。当时还出现了囤积物资后再高价卖出的“地.下经济”,而这种情况最后还变得越来越猖獗且政.府已经无力管控。
同时从1990年开始,苏联政.府就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对经济状况的统计和报告,也没有按例制定和发布相应的“五年规划”。
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54.4%(1⑨84年),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拒绝与欧佩克限产保价相配合。其与欧佩克争夺西欧市场,争当西方的“可靠伙伴”。1⑨85年8月,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产,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这使农业发展走向末路。因为政.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1990-1991年间的彻底崩溃。
货币改.革失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帕夫洛夫政.府开始推行货币改.革,宣布废止旧卢布的流通而发行和使用新卢布。要求民众将自己持有的旧卢布换成新卢布,然而这却并不是按照等额原则进行兑换的,而是政.府以一定比例向普通民众进行兑换。
这样的改.革是以民众遭受巨大损失为代价的,货币改.革之后导致卢布严重贬值,物.价急剧上涨,苏联爆发物资匮乏,民众在超市外排起长龙争相疯狂的抢购生活必需品与食物,苏联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挣得的财富一下之间就化为乌有。
货币改.革最终不仅彻底摧毁了苏联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破.坏了还处于雏形状态的市场经济,搞乱.了经济发展的秩序,让苏联政.府的金融储备金消耗殆尽,而且更使得民.怨沸腾增加了苏联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社.会
丧失民心
苏共(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后,由于自身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及缺乏一个公开、透.明和有效的监.督竞争机制,使得苏共长期高度垄断了一切的资源和国.家的权力而变成了一个新的贵.族阶.级,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同时因为没有一个对人.民负责的体.制,工.农阶.级的劳动人.民只是沦为了一个旗号。权力与资源最终只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官.员干.部为.所.欲.为欺.压百.姓假公济私,越是基层则越是腐.败。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人.民更加认识到苏共的本质而加剧了对政.府的不满。苏共官.员干.部大搞裙带关系,官.商.勾.结与权.贵资本严重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苏联体.制制.造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层根本接.触不到底层的民众,不了解人.民的疾苦,在粉.饰下其所看到的只是他们想看到和让其看到的东西。官.员干.部并不关心人.民艰难的生存现状,政.府对于人.民的态度只是任其自生自灭,面对苏联大量老百.姓的贫穷和饥寒交迫苏共则视而不见。最终苏共致使自己完全丧失了民心。到最后苏联解.体之时没有一个苏联公.民站出来维护苏共.和苏联的体.制,而叶利钦等反.对.派却一呼百应得到了人们激烈的支持。
军事
军备竞赛
从20世纪50年代随着冷战的开始,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都各自在国际上拉拢自己的盟国组成各自的阵营,美苏两国在军事、科技、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着激烈的对抗。
美国高调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一旦“星球大战”计划完成,苏联对美国最具威慑的战略核力量优势就会被抵消,面对战略盾牌在手的美国,苏联就更加难以对抗,因此和美国一样开展战略防御计划,也是苏联最自然也是最无奈的应对之举了。在这些高技术领域,苏联向来处在劣势,为了能够和美国竞争,国力不如美国的苏联不得不投入比美国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研制。
1993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放弃“星球大战”计划,不少人认为美国当初高调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战略欺.骗,目的就是要将苏联拖入过.度军事竞备,从而拖垮其经济。
尽管美国官方一直表示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完全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并且“星球大战”计划中的一些科研项目实际上还在进行研究。但是从“星球大战”计划提出、推进到最终放弃,和苏联解.体的步履如此相契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穷兵黩武
苏联后期在世界各地四处扩张.军事基.地,甚至出兵阿富汗,给原本濒临崩溃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使苏联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最终拖垮了苏联这座帝.国大厦。苏联入侵阿富汗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使得自己在道.义上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遭到了阿富汗人.民坚定的抵.抗,导致苏军在阿富汗的战争旷日持久让苏联耗尽了自己的财政从而加速了苏联的灭.亡。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 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外交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全球民.主化进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主要不是只靠广播和书刊 等发起宣.传攻势,而是加强国.家计划调控,促进市场经济竞争,加大科技与教育投资, 鼓励科技发明创造,以其掀起的信息化科技革.命的成果为物质基础,向社.会主.义国.家显示发达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实行新的产业革.命和生产力革.命,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机器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自60年代以来能全方位发展;从而工.人劳动时间能进一步减少,美国和西欧率先实行五天工作周 ,工.人工.资年年微调,失业救济和各种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得以缓解;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市场供应、社区建设、文化教育与医.疗设施等均有所改善。在这些社.会背景和物质基础上,西方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弱点着重运用三大武.器:经济上以市场经济攻计划经济,政.治上以多党民.主攻一.党专.政,文化上以自.由文化攻文化专.制。 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⑨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
民.族
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联.邦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含侵占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
苏联的民.族政.策建立在十月革.命时列.宁所提出的两项重要原则之上:是民.族自决,大民.族要补偿小民.族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一政.策在十月革.命后具体体现在苏联按民.族划分行政区域,实行以主体民.族冠名加.盟共.和国和行政区域,实行民.族—国.家联.邦制上。
在国内战争时期,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各共.和国通.过与俄罗斯联.邦签订双边条约的形式结成同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下成.立了联合的人.民委.员部(包括军事、财政、劳动、交通、邮电等),这些委.员部在各共.和国驻有全权代.表。在这一背景下,列.宁主张承认少数民.族的权.利,建立联.邦制国.家。苏联成.立后,各加.盟共.和国境内又按民.族划分民.族自.治地区,但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苏联政.府常常忽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二战前,斯.大.林对少数民.族不信任,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把居住在苏联西部的3万多波兰人、居住在远东的10多万朝.鲜人、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 100 多万德意志人等从他们的居住地强行迁至中亚和西伯利亚。
1⑨86年3—4月间发生在雅库茨克大学一批俄罗斯族青年和雅库特族大学.生之间的冲.突。接着是阿拉木图事.件。1⑨86年12月16日,苏共中.央在未与哈萨克当地领.导人商量的情况下,任命非哈萨克族出身的科尔宾取代库纳耶夫,引发民.族骚.乱。从1⑨87年开始,民.族运.动具有了有组.织的特点,被.迫.害的鞑靼人要求返回克里木、纳—卡地区的归属、第比利斯事.件、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风.潮等,让戈尔巴乔夫应接不暇。
在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没有好转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又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在人.民代.表选.举、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的选.举和总统选.举中,民.族主.义成了合理的要求。
苏联长时期地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导致在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之间,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过分相信在民.族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对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估计不足,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缺乏警惕,对其迁就妥协,一让再让,最终酿成民.族危.机。带头闹独.立的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格鲁吉亚紧随其后,纷纷发表“独.立宣.言”和“主.权宣.言”。 戈尔巴乔夫对这些独.立宣.言都不表态,实际上是默认。
事.件
在戈尔巴乔夫推动新思维改.革后,一些如波兰的“卡廷森林惨.案”和1944年时期苏联政.府对车臣族的流放等历.史真.相被解禁并逐渐被曝光出来,后来这些事.件也得到了平.反。最终激化并爆发了苏联所长期存在的民.族、历.史矛盾。
智慧政务应用
1、通过政务云、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及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建立一体化的政务资源体系。
2、通过整合政府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等相关政务服务资源,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电话、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获取一致与整合的政务服务。
3、通过资源共享及流程整合,完善政务服务监管渠道,为企业、社会其它机构和公众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随地办理相关业务。
4、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强大的数据挖掘、加工处理等海量数据计算手段,以及科学的智能分析协同决策系统,实现政府科学、智能决策等。
智慧物流应用
多元化的数据采集、感知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面对的是形式多样、信息关系异常复杂的各类数据,多元化的数据采集、感知技术,为智慧物流提供了几本的技术支撑。
泛在网络支撑下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泛在网络将成为信息通讯网络的基础设施,在于其它网络融合的基础上,提供给智慧物流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为人们准确的提供各类信息。
基于海量信息资源的智慧决策、安全保障及管理技术。对物联网海量感知信息的加工处理,是智慧物流进行智慧决策的前提。
智慧交通应用
1、紧急救援系统。当紧急情况发生时,车主按动车上安装的紧急按钮,通过无线通信接通客服中心。客服人员能够通过GPS技术精确定位,将救援送达车主。在救援过程中,客服人员不仅能一直与车主进行在线的交流,而且能够实时调度救援资源,最小化车主的生命财产损失。
2、智能导航系统。现行试用的路线推荐系统能够根据司机需求和实时交通信息,推荐最短路径、时间最优路径,甚至为出租车司机推荐最有可能搭载乘客的路线。
3、动态显示车位占用状态,实时监控整个停车场的使用状况;快速路径算法,引导汽车迅速进入空闲车位。能够统计统计停车场的分时段占用率、每天或使用率,辅助知道停车管理安排。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始终会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智慧需要融入城市发展的漫长阶段。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在彻底数字化城市基础上的发展建设方式、这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扩展资料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智能交通建设初期的硬件扩张阶段,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同质化’的硬件无法解决‘个性化’的城市交通问题。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各个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中,让数据帮助城市来做思考和决策。智慧城市简单来说就是解决人民生活最关心的四个字:衣食住行。
智慧城市建设从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越来越接地气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体会到各种智能系统给生活带来的方便,比如去政府办事再也不用跑那么多趟了。
很多时候只要网上提交一些资料就可以了,还有出行的时候可以选择智能交通系统,避开拥堵路段。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智能系统都用到了物联网技术,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这个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跟车员招聘是真的吗,以及在智联招聘上看到有跟车员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想开个配货站怎么个流程,以及开一个配货站该如何做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快递分拣打包工作累吗累吗,以及快递分拣打包工作累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应城何时才能建设高铁站呢,以及应城何时才能建设高铁...
寄快递的收费标准1、中通快递:省内件一般一公斤之内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