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定,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必须进行招标。法律依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3号)》第九条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必须进行招标。
一:航交所的取得成果、航交所的取得成果有哪些
自1996年11月28日成立以来,在交通部、上海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会员单位的关心支持下,上海航运交易所一路寻觅、一路探索,年年都有进步,岁岁均有收获。沉淀八年来的积累,上海航运交易所主要取得了以下八大主要成果: 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推进人才集聚战略,抓紧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年轻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自身的人才高地;通过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努力营造优秀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环境。一支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上海航运交易所开展航运相关政策研究和咨询提供了坚实地保障。2004年,上海航运交易所承接了“2004年海运计划”、“内贸和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实施方案”等4项交通部研究课题,承接了“2010年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阶段性目标、主要瓶颈问题以及推进思路研究”和“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促进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等上海市研究项目,同时还开展了多项自主研究项目。此外,在航运资信评估、招标项目运作等方面,上海航运交易所现代航运服务人才优势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改变管理模式,需要以信息掌握行业动态、以法规管理市场行为、以政策引导企业发展;企业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呼唤有规范的航运市场、有透明的市场环境、有畅通的航运信息。上海航运交易所应运而生、顺势而为。在政府相关政策研究阶段,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企业的喉舌,反映行业呼声;并主动开展专项调研,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在政策实施阶段,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工作,并组织专家、学者举办各类讲座。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各国政府与航运企业了解中国航运市场的重要渠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引入国外的航运经验与管理模式,引导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不断沟通政府与企业间的航运信息,使之对内成为沟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对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航运市场的窗口。上海航运交易所客观上在为政府、为市场服务的同时,始终贯彻“竭诚为港、航、货、代单位服务”的宗旨,主观上全心致力于为会员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政策研究,倾听会员呼声;信息采集,与会员共享;搭建平台,为会员开放;资信评估,为会员号脉;咨询培训,提高会员能力;交易鉴证,保障会员权益。 1998年8月,在交通部和上海市的领导下,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配合口岸“大通关”改革试点,组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将涉及航运有关的港、航、货、代企业及海关、国检、边防、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单位引入上海航运交易所集中办公,为广大会员企业提供了“集中、便利、经济、高效”的“一门式”、“一条龙”服务。2003年10月1日起,上海口岸试行“5+2天”工作制在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正式启动。目前,服务中心受理的出口报关量占上海口岸出口报关总量的70%,进口与报检也分别占到30%,外省市在上海的报检量100%在服务中心受理。自试行“5+2天”工作制以来,周六、周日两天受理的业务量达到了总量的20%。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通过对航运市场服务功能进行有效组合,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吸引了上海周边地区大批货源来上海中转,在改善口岸软环境的同时,也树立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形象。站在新起点,开拓新思路,落实新措施,实现新跨越。展望未来,以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中国航运市场健康发展为己任的上海航运交易所,将按照“融入大业、积极贡献;拓展业务、提升服务;博采信息、深化研究;抓住要素、做实交易;集聚人才、优化环境”的总体工作思路,争取在拓展现代航运服务领域,促进上海航运软环境的不断完善,提升上海航运文化底蕴,深化航运资信评估,搭建航运相关业务公开招标平台,形成舱单数据平台,强化船舶交易鉴证,建立船舶交易产业链,推进我国船员劳务市场交易平台的建设,以及探索航运电子商务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中国航运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不懈奋斗。
二:求内贸海运操作流程 、求内贸海运操作流程图
我是负责内贸海运操作流程,简单总结以下几个步骤:客户确认价格—客户接受委托书—按排订舱和派车—通知客户装货时间—装货核对箱号和封箱号—箱子回场—-上船预计到港时间—-通知客户预计到港时间—-通知客户打款—-收到海运费用—-箱子在码头按排送货—-跟客户确认送货时间—-送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