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为什么不怀疑赵匡胤(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2022-09-03 22:49:37 物流热点 inbd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柴荣为什么不怀疑赵匡胤,以及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柴荣为什么不怀疑赵匡胤





柴荣留下的第一心腹忠臣,就是赵匡胤。

柴荣对赵匡胤有多信任,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在柴荣晚年时,本来禁军的最高统帅是张永德,这位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而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两人有着亲戚关系。

柴荣登基后,张永德跟随他征北汉、战南唐,尤其是在高平之战中,在七十多个高级将领临阵脱逃的情况下,张永德和与赵匡胤一起帮助柴荣力挽狂澜,最终打败北汉军,立下大功。

事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

大家知道,当时禁军最重要的三个职务,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而在这三个职位之上,就是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禁军的最高统帅。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柴荣生前,张永德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一直都在赵匡胤之上。但是,等到柴荣晚年时,尤其是临死前的那段时间,柴荣看着自己年幼的儿子,便开始对张永德非常不放心。因为,张永德作为太祖郭威的女婿,又是禁军最高统帅,如果将来有人威胁柴荣儿子的皇位,那这个人绝对是张永德。

在这种背景下,柴荣就下令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同时让自己的第一心腹亲信赵匡胤接替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位。由此,赵匡胤终于成为后周军界第一人,这才有了他后来的“黄袍加身”。试想,如果张永德没有被解除兵权,“黄袍加身”的恐怕就是张永德。

柴荣留下的第二心腹忠臣,叫做石守信。

石守信早年跟随郭威,只是一个中级军官,后来柴荣继位后,他跟随柴荣征讨北汉,也是在高平之战中,在七十多个高级将领临阵脱逃的情况下,他选择站在柴荣这边,从而被柴荣破格提拔,后来一路升迁,最终成为柴荣身边,仅次于赵匡胤的心腹忠臣。

从某种意义上说,柴荣就是石守信的伯乐,而石守信能够发迹,完全是柴荣一手提拔的结果。并且,在柴荣晚年时,他在让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的同时,又让石守信接替了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的职位,由此他也成为后周军界第二人。

后来,柴荣的儿子继位后,有消息说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于是赵匡胤率军北上,此时石守信更成为留京的最高军事长官。结果呢,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随后带兵返回京城时,石守信果断打开城门接应,并立马站在赵匡胤这边,并逼迫皇帝退位。

柴荣留下的第三心腹忠臣,是王溥和范质。

王溥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三朝宰相,相当于是后周文臣第一人;范质是唯一入宫接受柴荣临终遗命的托孤大臣,官至参知枢密院事,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几乎是后周帝国文臣第二人。

可结果呢,柴荣刚去世,王溥就和赵匡胤勾结在一起,并联手谎报消息,说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逼得朝廷不得不派赵匡胤率军出去。

至于范质,当赵匡胤杀回京城时,他本想说几句撑门面的话,结果看到赵匡胤小的小弟已拔出刀大声高呼万岁,范质便也跟着高呼万岁。

柴荣留下的第四心腹忠臣,是李继勋。

李继勋的经历,几乎和石守信一模一样,他在郭威时代也只是一个中级将领,但在高平之战中,因为全力支持柴荣,被柴荣当作心腹破格提拔。

此后,柴荣便相当于是他的伯乐,一路提拔他,最后官至步军都指挥使,为后周军界第三人,仅次于赵匡胤和石守信。

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败时,他因为在邢州,没有直接参与兵变,问题是,但当他得知赵匡胤称帝的消息后,立马就选择高呼万岁,转而投到赵匡胤的门下。

柴荣留下的第五心腹忠臣,是韩通、李重进、李筠。

韩通是郭威时期的名将重臣,也是郭威的心腹;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在郭威时代就已经是殿前都指挥使,而且年纪比柴荣还要大,以至于郭威临死前,都得闲特意让他叩拜柴荣,总而言之,君臣名份已定,你可千万不要有非份之想了。

至于李筠,他在郭威时代,就已经是昭义军节度使,管辖泽、潞、邢、洺、磁五州。

这三个人,原本在军界的资历和地位都要远远高于赵匡胤、石守信和李继勋。问题是,他们都是郭威时代的重臣,柴荣虽然敬重他们,但显然不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心腹来培养。所以在柴荣时代,他们都是位高而权低。

比如,韩通、李筠和李重进的头衔,都是检校太尉,这种职务大约是后周军人最高的荣誉头衔,问题是,李筠和李重进都被排挤出中央,被赶到地方任职;而韩通虽然留在中央,却只是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排在赵匡胤、石守信和李继勋之下。

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杀回京城时,韩通本想组织军队抵抗,结果当场被他的手下砍死,随后赵匡胤的小弟更是直接灭了他的满门。

韩通作为一个三朝元老,而且是中央政府的大哥级人物,结果就因为刚做出反抗,就被灭了满门,帝国都城之内自然没人再敢说什么。

至于地方上的李筠和李重进,赵匡胤为了安抚他们,不仅赐他们丹书铁券,而且都给他们加官进爵,最后他们在左右的劝说下,都勉强接受了。

但后来,他们又觉得不甘心,于是选择起兵造反。

问题是,此时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因为赵匡胤的皇位已经坐稳;而且他们与赵匡胤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们都坐镇地方,而赵匡胤坐镇中央;在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他的劣势那是非常明显,于是两人很快战败。

最后,李筠选择自焚而死,李重进在临死前叹道“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言毕也举家自焚而死。自此,自然再也没有人敢反抗赵匡胤了!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件事,其实本质上就有些“讽刺”。

后周世宗柴荣不是没有留下心腹,而真正能阻碍赵匡胤登基的人,反而被柴荣防了一手。

再说透点,那就是御前都点检赵匡胤,他本身才是柴荣留下辅佐柴宗训的心腹,可谁知道,就是这个不设防的心腹,篡夺了他的江山。

为什么柴荣会让一个“外人”赵匡胤掌控禁军,而自己的亲戚却被排除在外呢

后周变成北宋这件事,根本原因,还得从柴荣登基前后的时期说起。

要知道,后周存在的历史并不漫长,但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都是古代历史上难得的“中兴之主”。

柴荣乃是郭威的义子,在后汉隐帝“杀害”了郭威以及柴荣留在汴京城的家人后,郭威就没有了亲子嗣,再到后来他当了皇帝,这也代表着他没有儿子可以立为储君。

要说柴荣这个“义子”行,那么郭威的女婿张永德,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也是有着这个资格的。

事实上,在后周建立后,朝堂上关于“储君”一事,的确在这三个人里面存在着争议,就连郭威自己都在斟酌,虽然柴荣是明面上的储君,但是这皇帝之位,也未必稳。

直到柴荣数年的奋斗出了成果,而郭威的身体越来越差,这才下定决心,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义子柴荣。

公元954年,郭威病重驾崩,在驾崩之前,郭威召开了当时的“晋王”柴荣(郭荣),还有张永德以及李重进二人,郭威临终嘱咐了一切从简之后,让张永德和李重进跪倒在柴荣面前,承认柴荣的“君主之位”。

二人知道,即将要驾崩的郭威就是想留下“余威”,保住柴荣登基。

张永德本来就是随和之人,没有太过反对,而李重进心气高傲,可面对现实,也只能屈从。

其实即将驾崩的郭威也好,还是即将登基的柴荣也好,他俩都知道,这俩“亲戚”,并不是省油的灯。

在柴荣登基后,他将张永德和李重进分别安排到了“禁军”的位置上。

在唐末以及五代时,禁军已经是可以征战天下的超强军队,张永德成为了殿前都指挥使,而李重进则是成为了侍卫亲军的首领,二人所在的位置极高,是后周非常重要的两个军事职位。

但在本质上,柴荣根本就是不放心他们两个人。

所以柴荣在位的时间里,他有意“打压”张永德以及李重进的地位。

这两个人很特殊,曾经还有希望成为储君,又是郭威的亲人,要说他俩不危险,那肯定是骗人的。

在五代时期,“篡位”乃是家常便饭,所以柴荣的大部分精力,其实就是用来了防“亲人”。

时间过得很快,后周在柴荣的手上更加地强大,当时的北汉政权以及契丹就想要在柴荣登基不久后入侵“权力交替”的后周,这便是后周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可以说是赵匡胤的崛起之战,此前跟随着郭威的小小禁军赵匡胤,在这一场战争中“崭露头角”。

在高平之战中,后周的将领樊爱能率众投降,除了他以外,很多后周以往有能力的将领,这一场战争忽然发挥失常,怯战的怯战,投降的投降。

柴荣失望无比,也是这个时候,赵匡胤在战场中奋力拼杀,和赵匡胤在一起的,还有他的禁军兄弟们。

而张永德和李重进二人,也在这场战争中用尽全力,最终换来了高平之战的胜利,后周击溃了北汉和契丹的联军。

这一战后,张永德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是为禁军的最高职位。

但是这场战争,最大的人生赢家是赵匡胤,因为他已经被柴荣确定作为“心腹”,此前禁军中被淘汰的人数,都由赵匡胤来“安排”补充。

就是这个阶段,赵匡胤在禁军中安排了大量自己的人,这些人,真正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政治基础。

后周世宗柴荣的确是个明君,在位的时间不长,但是国家的经济、文教已经开始恢复,连科举都重新开科并且加大了规模。

柴荣自己立下了“三十年”恢复中原的誓言,但谁知道,就是雄心壮志,眼见就要把中原拉出“五代泥潭”的柴荣,忽然英年早逝了。

柴荣在位期间,连续征战“十国”中的残余势力,都获得了巨大的成果,甚至一度要打下“燕云十六州”,恢复中原的屏障。

可是在最后一次归来的途中,柴荣心里开始不安,还在路上听到了“点检做天子”的谶言,柴荣心里非常不满意,回来之后,便解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位置。

他又立即把儿子柴宗训立为“梁王”,其实柴荣的“操作”很明显了,那就是在为储君登基做准备了。

虽然李重进和张永德在数年的战争中都对柴荣忠心耿耿,忘我地搏杀,但是柴荣还是不敢赌人性,于是在最后关头,柴荣进行了一场“豪赌”:把赵匡胤扶持到禁军首领的位置。

坦白地说,柴荣让赵匡胤成为禁军头领,这件事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风险必然存在。

但也总好过上一代有力的“储君”争夺人选张永德、李重进二人。所以就是在这个关头,柴荣无条件地信任了赵匡胤,公元959年六月,柴荣正式驾崩,年仅三十九岁。

可惜后来的事实证明,柴荣赌输了。

或许连柴荣自己都没想到,赵匡胤竟然在他驾崩后不久就开始密谋江山了。

因为此前赵匡胤将禁军的重要职位都安排了自己的人,所以整个禁军的构成,都是赵匡胤一手打造的,虽然后周的军事体系中,需要“枢密使”批准调兵才可以发动战争,可是赵匡胤“自导自演”,获得了兵权。

要说有没有人能阻止赵匡胤

其实若是李重进和张永德还在禁军内部,赵匡胤必然不可能得逞。

因为前两者都是禁军中的实权人物,其中张永德还是“前”禁军首领,所以这件事情就是可惜在,柴荣自己的安排,就是一场“赌博”,只是在他看来,五代遗风下,李重进和张永德篡位的难度更小,于是选择了赵匡胤。

公元960年,掌握了整个禁军的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了“政变”,他模仿了郭威当年的“黄袍加身”,在回京城的路上,安排了百姓“歌颂”他的登基,回到了汴京后,当时的摄政太后“符太后”知道大势已去,无法抵抗。

而后周恭帝柴宗训更是年幼,对此也没有办法。

其实赵匡胤篡位的本质,和五代以来的“武将”篡位习惯是一样的。

赵匡胤即位后,李重进奋起反抗,最终失败,而张永德则是“识时务者”,他本来就和赵匡胤交好,因此他还“支持”赵匡胤登基,北宋时期,张永德受到了赵匡胤的厚待。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登基之后,要立即实行“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事情,因为他自己深深知道,武将的问题依旧存在,北宋其实就是后周,北宋所继承的,是郭威和柴荣打下的良好局面。

而柴荣当年,其实都有在着手“卸下”武将巨大的权力的工作,赵匡胤只是在柴荣的基础上,和赵普研究出了“重文抑武”的国策罢了。

回顾历史,总会为柴荣感到遗憾,也会为柴荣选择赵匡胤作为最后的防守而为之叹息。

可事实上,赵匡胤已经是柴荣赢面最大的底牌了,柴荣赌的正是赵匡胤的“忠诚”,可后来却赌输了。

不论最后夺得天下的是“赵匡胤”还是什么其他人,柴荣驾崩后的中原,必将掀起一场新的动荡。

本文分享自“纪元的尾声”

959年五月初二,意气风发的柴荣在军事会议上批判了见好就收的小富即贵心理,下令继续进军,准备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

会刚开完,当天,柴荣就病了。

六月十九,39岁的柴荣去世。

从突然染病到去世,不过1个多月时间。

仓促之间,柴荣精心打造了一套系统,希望能保住后周江山。

不过,柴荣想不到:这个系统的BUG被赵匡胤找到了。

柴荣心中的心腹忠臣是谁

柴荣病重期间,做了如下人事调整。

1、强化魏仁浦、范质、王溥等人地位,以他们把持枢密院。

2、以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又以赵匡胤取代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

从这样的人事调整,能看出柴荣心目中的心腹忠臣。

首先,最信赖的,是范质等老文官们。

不要小看这些文官。

五代后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枢密院的权力已经非常大,虽不领军,但有调兵、任免权。

当初,柴荣以养子身份即位时,威望也不够。郭威给他留下的辅政集团,就是这帮文官。

这帮文官既没有篡位之可能,又能把持中枢,压制将领,是政权顺利过渡的中流砥柱。

其次,韩通、赵匡胤等禁军“新领导”。

当初,郭威给柴荣留下的禁军班底是: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

当时,为了让李重进没有非分之想,郭威特意让李重进跪拜柴荣,定下君臣名分。

或许是为了压制李重进,柴荣在位时期,削弱了侍卫亲军,强化了殿前军。这样,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威胁又超过了李重进。

所以,两位威望过高的禁军元勋是必须被削弱的。

柴荣通过对韩通、赵匡胤的提拔,削夺了张永德军职,压制了李重进。

最后,心腹节度使——符彦卿、李筠。

柴荣的调整中,没有涉及到藩镇。

这是因为:郭威留给柴荣的心腹节度使班底,仍在发挥作用。

天雄军,与五代时期的帝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唐的李存勖、李从厚;后晋石敬塘、石重贵;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都曾经担任过天雄军节度使!

郭威除掉了实力派王殷后,让柴荣的岳父符彦卿做了天雄军节度使。

此外,在对北汉前线的李筠,也是郭威、柴荣都信任的心腹节度使。

柴荣留下的系统

通过调整,柴荣留下了一个看起来很稳定的系统。

1、相互制衡的四股力量。

枢密院、侍卫亲军、殿前军、藩镇军,四股力量相互制衡。

枢密院掌调兵权,却不领兵。

军队将领们领兵,却没有调集兵马的权力。

侍卫亲军、殿前军同属禁军,中枢可借此压制强藩。

而侍卫亲军、殿前军彼此两个系统,相互制衡,又可防止出现有人独掌禁军。

一旦禁军中有人图谋不轨,另外一支禁军可以与外藩一起灭了他!

2、新老制衡。

禁军中,原殿前军张永德被“升职”,侍卫亲军李重进则长期驻扎淮南。

因此,禁军由新被提拔的赵匡胤、韩通分别把握。

而中枢系统中的范质、王溥等人都是元老重臣,可以压制资历、威望不足的赵匡胤、韩通等人。

如此,事权可归于中枢。

3、京城防务的平衡。

李重兼淮南节度使,防南唐;赵匡胤兼归德节度使,防开封东面;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开封东北面;向拱为西京留守,防开封西面。

四个方向,四将主持防务,相互制衡。

柴荣精心打造的系统看起来是很稳定的。

后来北宋加强君权,玩的也是差不多的招数。

不过,系统的BUG很快就被赵匡胤把握住了。

失衡的中枢

中枢系统如果发挥作用,赵匡胤是没有机会的。

后来,赵匡胤称帝后,看到后周宰相王朴的画像(王朴先柴荣三个月去世),毕恭毕敬行礼:此人在,朕做不了皇帝!

可是,柴荣留下的中枢系统,却迅速失衡,成了赵匡胤的“助攻者”。

此时,冯道、王朴等人已经去世,范质、王溥虽确实是功勋老臣,但是,他们没有冯道的资历、王朴的才能。

柴荣大约也不放心,便遗命王著入相。

范质等人为了保全地位,废世宗遗命,并对人说:慎勿泄此言!

当时,殿前军主管宿卫,赵匡胤既是殿前都点检,又是禁军地位最高者,柴荣遗命他应该也知道。

“勿泄此言”,赵匡胤应当也是要保守秘密的。

这只是猜测,但不论赵匡胤是否是“勿泄此言”的参与者,枢密院从此与赵匡胤形成了某种默契,则是显而易见的!

此后,枢密院简直成了赵匡胤的“同伙”。

失衡的禁军

很快,禁军的平衡就完全被打破了。

仅仅半年时间,禁军出现了频繁的新任命。

在这些新任命中,侍卫亲军的重要岗位,换上的全部是与赵匡胤亲近的人。

由于李重进长期在淮南,因此,整个禁军的重要岗位,只剩下韩通一人!

考虑到韩通也是刚被提拔为副指挥使,可以想象:赵匡胤基本上控制了整个禁军!

禁军,失衡了!

当时,人事任免权悉数归于枢密院。

柴荣死后,枢密院做出一系列有利于赵匡胤的人事任命,令人匪夷所思!

同时,还有记载显示:已经有人上书,极力陈明赵匡胤图谋不轨。

不过,范质却压根不听。

看来:赵匡胤与枢密院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调兵的BUG

调兵权,归于枢密院。

赵匡胤即便统领殿前军,如果不能调兵,那也是很难造反的。

枢密院又配合的“神助攻”了。

赵匡胤伪报:契丹来犯,请发兵抵挡!

枢密院居然稀里糊涂,没有核实调查,就让赵匡胤带兵出城了。

赵匡胤出城前,城中已经流传“点检作天子”的传言,“士民恐怖,争为逃匿计”。

可是,朝廷却似乎一无所知!

从过去的经历看,范质、王溥绝不是这种饭桶,堂堂柴荣也不可能把枢密权交给饭桶。

看来:系统已经被“黑客”劫持了!

赵匡胤没有调兵权,枢密院帮赵匡胤实现了调兵!

接下来,就是黄袍加身了!

系统崩溃

赵匡胤杀回东京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韩通从宫殿跑出来,准备组织抵抗。可是,还没开始组织,就被王彦昇杀掉了!

赵匡胤控制京师,夺位!

禁军系统崩溃了,那么,柴荣留下的藩镇系统呢

还记得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吗

他是柴荣的岳父,同时···也是赵光义的岳父。在后周时期,赵光义就作了符彦卿的女婿。

所以···

只有李筠立刻发起了叛乱,但势单力薄,很快被镇压。

最大的竞争对手,李重进,一开始还想求好,想亲自到东京见赵匡胤。

直到赵匡胤下达调令,李重进才叛乱···结果也迅速被镇压了。

柴荣留下的系统基本上是稳定的。

后世赵宋也基本是在这种相互制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出中央集权的。

只是,在这个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中,枢密院如中枢神经,是其中的核心,必须由忠诚、有才干的人来主持。

柴荣留下的中枢资历虽够,但品行、才能都难以胜任。

最终,赵匡胤抓住这个BUG,控制禁军、获取调兵机会···直到黄袍加身!

再好的系统,也要合适的人,才能运行好!

不然,就会成全赵匡胤这样的“黑客”。

五代乱世,就是比拳头硬的时代。成年皇帝尚且不能保证一定能坐稳皇位,更何况是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皇帝 我们现在之所以对后周高看一眼,主要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太过于优秀了,因为他的优秀,让很多人在下意识里忽视后周其实也是一个五代政权,忽视了后周的立国根基其实并不比五代的其他四代要强多少。

那么,后周的立国根基到底有多弱呢 不客气的说,也就比后汉强一点,在五代中排倒数第二。柴宗训的皇位被赵匡胤给篡掉,属于非常正常的结果。

我这么说,理由有三:

首先,后周的国运太短,从建国到被赵匡胤篡掉,只有区区九年,根本没有时间培养效忠于柴氏的骨干。

其次,后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来的。郭威能篡位,别人就篡不得了 上梁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梁不歪了。

第三,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统其实很弱。而柴宗训又是个七岁小孩子,他的统治基础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周世宗柴荣在去世时,他能信任的忠臣几乎屈指可数,赵匡胤算是一个忠臣,柴荣也将儿子托付给了他。但是很可惜,柴荣看走眼了。

那么,柴荣如果不重用赵匡胤,转而托孤给其他忠臣,就能避免柴宗训的皇位被权臣给篡了么

不好意思, 案非常残酷,不可能!

因为,从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中原就是乱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没有成功的案例。这和大一统王朝传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训在当时局面下,没有一丝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除了赵匡胤之外,还有大把的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这些人一样有可能把柴宗训取而代之。

前面说过了,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血统并不比张永德(郭威女婿)、李重进(郭威外甥)要强多少。柴荣可以继承皇位,他们凭什么不能上位

所以,即使没有赵匡胤,也会有钱匡胤、孙匡胤会冒出来篡位。柴宗训的皇位,天生就注定了要被篡。柴荣想通过托孤给忠臣的办法来给小儿子铺路,这是不可能的。他当时唯一可行的传位途径,只能是把皇位传给强者。最起码的,也应该是把皇位传给成年的柴氏宗亲,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可能有人会觉得,皇位不能传给儿子,只能传强者,这也太残酷了吧 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

五代之所以会被称为乱世,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国时,孙策突然病死,他没有把江东之主传给儿子孙绍,而是传给弟弟孙权;

南北朝时,高澄临终前,他没有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传给了弟弟高洋;

五代时,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的干干净净。他在登基后,其实还可以考虑广纳后宫,再生几个儿子。但郭威并没有这么干,他是毫不动摇的栽培柴荣,完全不考虑把皇位传给儿子。

孙策、高澄、郭威会选择强者传位,而不是传给儿子,就是因为他们都明白,生于乱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其实柴荣也懂。只不过他没有看透,没有郭威那么深的觉悟。

郭荣重病前,他为了保柴宗训的皇位,费尽心思的去打压张永德、李重进,重用赵匡胤来制约他们。然而结果是,张、李二人确实被打压了。但反让和郭威毫无关系的赵匡胤轻易得了天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柴荣费尽心思,只是便宜了赵匡胤。这或许就是柴荣和郭威在眼光和胸襟这两方面的差距吧。

后来赵匡胤上位,他的头号培养对象也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因为赵匡胤明白儿子太小了,镇不住场子的这个道理。

当然了,赵匡胤重用弟弟也有副作用,就是后来赵光义尾大不掉,赵匡胤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最后赵匡胤之死,民间对此议论纷纷,都说是被赵光义给害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北宋从五代乱世中给走出来了。赵匡胤的作用居功至伟,赵光义的功劳也非常大。试想,如果当初不是这哥俩交替上位坐皇帝,稳住了局势。北宋会不会也是第二个后周呢

总的来说,柴荣传位给儿子,而不是培养兄弟继位(柴荣有四个兄弟),这是一开始就在大方向上的错误。如果连这个大方向都搞错,那么柴荣在临终如何布置储位问题,都必然是徒劳无功。

不过,如果柴荣能多活十几年,一直活到柴宗训能顺利接掌大权,他传位给儿子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只是很可惜,柴荣的命太薄了,而他的野心又大,既想捡芝麻,又不想丢西瓜,这怎么可能呢

留下了,因为在柴荣心中,赵匡胤就是那个忠臣。实际上,柴荣临死之前一顿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赵匡胤,而是张永德和李重进。而赵匡胤正是柴荣用以防备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棋子之一,只不过没想到“这枚棋子”却最终篡位了。

一.后周的禁军系统

后周禁军分为两个系统:殿前司系统和侍卫亲军司系统。前者统帅为殿前司都点检,下设副都点检,殿前司都指挥使。后者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设副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等。原本,侍卫亲军司是最重要的禁军系统。柴荣登基后,窝居太原河东地区的北汉政权欺负柴荣年轻,勾结契丹南下。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胜北汉军。但是高平之战中,曾经发生过大将樊爱能、何徽不听号令、不战自溃的事情,柴荣深感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危害,于是大力整军,“选天下精状补充殿前诸班”,从此殿前司地位压过了侍卫亲军司,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而具体负责为殿前司选拔精壮士兵和基层军官的,就是当时柴荣的心腹将领,赵匡胤。

周世宗柴荣画像

二.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

后周显德六年,柴荣御驾亲征辽国,意图夺回自后晋石敬瑭时期就割给契丹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结果柴荣在后周军已拿下三关十七县,节节胜利之时,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军。回军途中,军中出现了“点检做天子”的流言。而当时任殿前司都点检的,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虽然柴荣不相信这个预言,并且自信的评价张永德说“吾观之,终不是富贵之人”,但是古人还是十分在意这种谶语的,最终还是免去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之职,而新任的都点检就是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流言是谁传的,又是谁在柴荣病重这个关键节点上,将“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写在了三尺长的木板上呢 有人根据最后受益原则,推断是赵匡胤导演了这一幕。但是,我个人觉得,导演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赵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军系统的统帅,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的李重进。

如果是赵匡胤传的“点检做天子”,以当时赵匡胤的资历,正常情况下,位高权重的都点检一职是根本轮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荣让赵接任都点检,是纯粹的破格提拔。赵匡胤没必要在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继任殿帅的情况下,导演这样的闹剧。而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当年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对柴荣,在生前就让李重进跪拜了柴荣,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进在朝中,最大的政敌正是张永德。二人一度剑拔弩张,关系十分紧张。李重进在此时陷害张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赵匡胤像

赵匡胤是柴荣心腹,虽然已经在后周军队中多次为统帅出征,独当一面,但是和张永德、李重进等宿将比,资历太浅。那么为什么柴荣要破格提拔赵匡胤呢 这就是柴荣自以为自己设计权力的巧妙之处:

柴荣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军中威望资历甚高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这两位禁军大帅。张永德被闲置,启用了资历浅的赵匡胤,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军的信号。然后,李重进当年是跟柴荣争过皇位的,谁知道强悍跋扈的李重进会怎么对待未来的小皇帝?张永德已废,那么失去制衡的李重进也不可以留在中央。于是柴荣让李重进在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同时,兼任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将其排挤出中央,让其实际上脱离了侍卫亲军系统。最危险的两人,都被废掉了。那么对于接任殿前司统帅的赵匡胤,柴荣真的就一点没防备吗 当然不是。

侍卫亲军司的实际指挥权,落入了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韩通,这个人,“性刚而寡谋”,不善于拉帮结派搞关系,柴荣出征时,多次委任韩通在京师汴梁留守。因此柴荣对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权交给他。有了韩通坐镇侍卫亲军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荣新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拉名将符彦卿为外援为小皇帝护航。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自后唐起就是名将,已经出仕五代,此时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权重。

最后,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范质为首相,另两人为副相。同时,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职枢密使,统管军政,另两位宰相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协管军政。三大宰相亲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权和调兵权。没有他们的首肯,赵匡胤、韩通想调动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结一下周世宗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就会清晰的发现,禁军统帅两个都是心腹,但是一个资历浅(赵匡胤),一个不会处关系(韩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权,又同时参与军政,合作却又互相制约,同时可以牵制两位禁军统帅。之后再拉符彦卿为外援,如此稳固的权力结构,可谓天衣无缝,试问,谁还能威胁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荣低估了赵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们来看一看,柴荣驾崩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将领:

两大禁军统帅,韩通不善交际,跟谁都不对付。赵匡胤很善交际,跟谁关系都好。

侍卫亲军司中,三把手韩令坤“素与太祖(赵匡胤)亲善”,四五把手高怀德、张令铎跟赵匡胤关系也很好,虽然没到结拜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没有矛盾的。后来陈桥兵变,二人均态度明确的拥立赵匡胤,赵匡胤还将妹妹嫁给了高怀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说了,全是赵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结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审琦,是著名的“义社十兄弟”,最早和赵匡胤结拜之人。可以说,整个禁军高级将领,跟赵匡胤关系不太亲近的只有挂名远离中央的李重进以及韩通。

如此的军队结构,就算赵匡胤之前没有野心,柴荣死后,野心也该生出来了吧

其实,柴荣选的宰相团队也有问题。首相范质为人过于自负跋扈。柴荣病危之时,觉得权力拆分的还是不够,想再加一个副宰相。这个人就是柴荣还不是皇帝时候的潜邸旧人王著。柴荣当着赵匡胤(名义上的武将之首)、范质(文臣之首)的面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但是范质不想再分权,而且范质讨厌王著,认为其嗜酒如命,结果公开违背柴荣诏命。柴荣驾崩后,范质对此事一拖再拖,最终王著也没有被任命为副宰相。前面我讲过,三宰相控制着调兵机构枢密院,没有他们首肯,赵匡胤一兵一卒都是无法调动的。但是后来,传言契丹入侵,范质也不经查证,就匆匆将大军交给了赵匡胤,最终使得赵匡胤轻易获得军队控制权,进而发动陈桥兵变。

另外,外援符彦卿也有个致命问题:符彦卿的二女儿虽然被柴荣立为皇后,但是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陈桥兵变,你让符彦卿帮谁呢 而且满朝文武,柴荣没看走眼的只有韩通,也只有韩通听说兵变后想着组织兵力抵抗,但是还没到家就被赵匡胤心腹王彦升截住杀死了。这种情况下,符彦卿又能做什么呢

所以,柴荣临死前看似将权力层层分割,互相制约,但实际上,对赵匡胤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只能说,柴荣这次是看走眼了。


今天关于《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柴荣为什么不怀疑赵匡胤的详细内容...

发表评论: